永定河畔,稻田南里。1957年,劉少奇同志親自撰寫人民日報社論《關于中小學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問題》,傳達黨中央關于“廣大青年積極參加農業生產,做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式農民”的要求,學校前身——北京青年農場應運而生。毛澤東主席侄女毛雪英、張聞天之子張虹生等70多名老一輩革命家子女與2000多名知識青年,投入到火熱的勞動生產中。1958年,青年農場轉設為北京農業技術學校,彭真、賀龍、聶榮臻、楊尚昆四位老一輩革命家聯合題詞“鼓足干勁,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生產,加強鍛煉,提高政治覺悟”。本世紀初,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、教育部備案,北京市農業學校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、城鄉建設學校和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,相繼合并組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。學校擁有長陽、香山、清河、北苑四個校區,占地面積1218畝。作為北京農業類高職院校,堅持“立足首都,面向全國,服務‘三農’”的辦學宗旨和“立德、修業、求知、篤行”的校訓精神,奮進在高等農林職業教育前列。
腳踏實地,追逐夢想。學校堅持“愛農強農、愛軍學軍、愛黨興黨、愛國報國”,把家國情懷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,鐫刻了培根鑄魂的紅色基因。堅持“拓荒墾殖、勤耕苦讀、篤農強技”,培養了10萬余名扎根鄉土的“一懂兩愛”人才,鍛造了務農重本的農業基因。堅持“技術立身、產業強國、強基鑄魂”,著力培養服務首都農村需要的發展引路人、產業帶頭人、政策明白人,鑄就了匠心為本的職教基因。學校堅持傳承和弘揚“三大基因”,扎實辦學興教、潛心育人興農,2006年通過國家“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”并獲得“優秀”,2011年國家級示范校驗收獲“優秀”。特別是新時代以來,獲評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、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;獲批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、科技部星創天地首批授牌建設單位。入選高職院校教學資源50強、服務貢獻50強和第六屆“中國高職50強”。
以農為先,特色鮮明。學校面向新農業、新農村、新農民發展需要,設置園藝園林、動物科技、食品與生物工程、水利與土木工程、商務與管理、智慧農業工程、通識教育和馬克思主義8個二級學院,面向京內外招生,擁有全日制在校生9600余人。瞄準國家“三農”發展重大戰略和首都“四個中心”城市功能定位,動態優化調整專業結構,及時跟進對接北京鄉村振興和都市農業產業升級,形成了與都市農業產業契合度高、總體規模適合、布局結構合理的園藝技術、動物醫學、食品安全、水利工程、智慧農業、現代服務、農村經營管理7個專業集群。先后榮獲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一、二等獎5項,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20項,連續兩屆獲得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。
匠心為美,鐘靈毓秀。學校大力推動強師戰略,培養造就了一支師德高尚、業務精湛、結構合理、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。現有在編教職工775人,其中教授53人,高級職稱占比58%,“雙師”占比94.3%。現有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1個、北京市專業創新團隊11個、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4個,擁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、全國優秀教師1人、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、“新世紀百千萬人才”國家級人選1人、全國林草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、教育部新時代職業學校名師(名匠)1人、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、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校長1人、北京市“百千萬人才工程”1人、北京市優秀教師及教學名師、職業院校專業帶頭人、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等55人。
立地頂天,大愛育人。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堅持“五育”并舉,實施“分類施教”人才培養模式,促進學生人人成才。用心用情關愛學生,教育學生牢固樹立“先立地、再頂天”“根扎最深處、心向最高處”的成長理念,做到腳踏實地、苦練硬功,增強本領、奉獻社會。近年來,學生在全國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和雙創大賽中屢獲佳績,獲各類獎項613項,其中國家級獎項71項。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獲特等獎5項、金獎21項,位居首都高校前列。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,收獲1金、2銀、5銅,學校首次捧得“挑戰杯”市賽“優勝杯”。學校整體就業率穩定在95%以上,獲“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”。
校企合作,攜手共贏。學校踐行職業教育德技并修要求,堅持產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育卓越新才。校內實踐場所建筑面積63368平方米,建有1個國家級食品安全虛擬仿真實訓基地,綠色科技示范園、京林園林工程師學院、首農園藝工程師學院、北京排水集團給排水工匠技師學院、清河水利建設工程師學院等9個省級實訓基地,以及景觀營造綜合實訓室、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中心、動物醫院等151個教學實驗(訓)室。納入教育部“園林產教融合實踐中心”和“水利水電產教融合實踐中心”監測體系平臺;入選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國家百所數智化標桿實訓基地。校政企合作成立農業中關村園區市域產教聯合體、首都園林綠化科技創新聯盟,校校、校企合作組建中國數智園藝、中國動物診療、全國食品營養與安全、中國現代設施農業等4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,校企共同開展智慧農業專業群和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專業等2個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項目,連同410個校外校企合作基地,實現了產教良性互動、校企優勢互補、攜手共贏的發展格局。
扎根首都,服務京郊。學校充分發揮市委農工委黨校和市農廣校獨特辦學優勢,著力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領跑者、鄉村振興的引領者、美麗鄉村的建設者。緊貼北京“種業之都”功能定位,不斷深化鄉村振興學院、鄉村振興研究院、北京科技小院和創新團隊綜合試驗站等平臺建設,全力推進科技項目帶動、科技人才支撐、大學生科技創新三大計劃,把人才、智力和科技資源輻射到廣闊農村。先后獲批中央組織部邊疆民族地區村黨支部書記培訓基地、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、北京市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基地、北京市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,是北京高校“引智幫扶”聯盟理事長單位,榮獲北京市脫貧攻堅集體嘉獎單位和農村工作先進集體單位稱號,被譽為“京郊人才培養的搖籃”。
走向世界,開放交融。學校高度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,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并舉,積極發揮現代都市農業職業教育資源優勢,服務國家“一帶一路”和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。建設海外“農業技術培訓中心”。與16個國家27所院校、機構建立合作關系,入選“魯班工坊建設聯盟”成員單位、中國—中東歐國家職業院校產教聯盟常務理事單位。創辦中泰農業職業學院,連續3次獲“中泰職業教育合作突出貢獻獎”。面向中亞五國招收留學生近百名,留學生在“絲路工匠”國際技能大賽中獲特等獎。學校12名教師入選農業農村部對外農業技術援助項目儲備專家,境外辦學案例入選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。
乘勢而上,篤行不怠。新時代呼喚新擔當,新征程催生新作為。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、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,著力建設一所有情懷、有味道、有品質的大學。在服務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進程中,聚焦職業本科和都市農職建設,打造服務首都鄉村振興的鄉村干部和鄉村能人搖籃,建設服務農業技術推廣和市民美好生活基地,以紅色基因為魂、以農業基因為根、以職教基因為本,立足新農職服務強國建設,立足京西南服務鄉村振興,立足大農業服務美好生活,努力把學校建成都市農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高等職業院校。
